再回顧一下昨天的容器平台使用過程。
昨天的使用過程分成三個階段:
- 用容器平台建立一個 Jenkins
- 將一段設定內容載入容器平台中,讓容器平台生成兩個環境
- 透過這版 Jenkins 內建的一個作業來觸發建置,並在這兩個環境中佈署
對應到三個使用者故事:
- 作為一個開發者,我想要自己從型錄中選擇工具/環境來使用,這樣我就可以自由運用及搭配
- 作為一個工具/環境提供者,我想要用定義檔來上架工具/環境,這樣我就可以有效控制工具/環境的品質
- 作為一個流程設計與管控者,我想要用流程管理工具來介接容器平台,這樣我就可以調整及管控建構與佈署的流程
在上面的使用者故事中,我們幾乎都沒提到容器。雖然容器平台實際操縱是在容器,但從使用者角度來看,容器已經完全隱身在工具/環境/流程的背後。
前面雖然是以 OpenShift Online (backed by Kubernetes) 作為示範,這些使用者故事也應能在其他的容器平台上實現。
除了以上三個使用者故事之外,還有兩個最頻繁發生的使用者故事反倒沒列到:
- 作為一個開發者,...
- 作為一個 SRE,...
你猜到是哪兩個了嗎?